極目新聞記者 | 龐正
一個好的平臺往往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,既能引導和啟發個人的認知、格局,促進個人成長、進步,又能為個人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機會。
對于孫延偉來說,盛隆電氣就是這樣一個能夠激發員工積極性、創造力,提供發展機遇的好平臺。
從車間一次線裝配到項目現場智能建造,孫延偉在平臺的支持和個人的努力下,一次次拆掉思維的墻,不斷取得新成績,并向著更大的夢想進發。 打破慣性思維,解決生產難題
孫延偉2006年加入盛隆電氣,進入車間從事一次線裝配工作。在開放、包容的工作氛圍里,他總有一些創新小妙招付諸實踐。
剛入職不久,孫延偉發現當時大家習慣兩個人協作裝配一臺配電柜。他想嘗試獨立完成。他試著先把柜體的側板拆卸下來,沒有了視線盲區,在足夠的操作空間下,一個人完全可以獨自裝配元器件。這樣一來,節省了人工,提高了效率,更重要的是,他明白了生產中不要固化思維。
還有一次,孫延偉裝配一臺動力柜,其中有一個小變壓器怎么都裝不進去。放在上方,用戶接線不方便;放在下方,空間位置不夠。而且,元件板也不夠。重新設計、組裝一臺動力柜,不僅浪費材料,工期也可能趕不及,怎么辦?
望著柜體中間的大立柱,孫延偉萌生一個想法:把立柱往后移8-10cm,前面再加一個小立柱,增加元件板,變壓器就可以掛在側面。這樣,既不影響整體布局,又能實現所有功能需求,還方便用戶接線。
聽起來是個很簡單的提議,但在當時,大家都習慣了立柱在柜體中央,還沒有誰想到可以把立柱挪一挪位置。設計師分析后認為,與推翻重做方案相比,這個改造方案,省時又省材,積極采納了他的建議。最后所有產品如期順利交付。
在生產過程中,孫延偉喜歡思考,創新思維總能有用武之地,這也進一步激發了他開拓創新的動力。
歷經艱辛獲得別樣成就感
2010年,在車間工作4年后,想要突破自我的孫延偉通過競聘來到公司電力工程部,走向項目現場。不再只是負責某個生產環節,很多時候需要與業務經理溝通需求,在項目現場獨當一面,他覺得,“特別能鍛煉人,特別能磨礪人”。
轉崗初期,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參與的神農架紅坪機場供水泵站供電項目。
第一次去項目現場,孫延偉和同事早早去車站坐車,因大雪堵車,到達目的地時,已是第二天凌晨。天亮之后,他們兩人背著設備和工具上山。那時,機場還在建設初期,上山沒有公路,只有山道。他們一人分擔120多斤的設備和工具包,拄著拐杖往山上爬。盡管吃了早飯,帶了干糧,但還是沒爬到一半就餓了。
從山腳到山頂一共六級泵站,每個泵站配電房安裝3臺高壓柜、1臺變壓器和2臺低壓柜,他們平均3天完成一個泵站建設。每完成一個泵站,再往上挪一級,山頂最高點海拔2000多米。白天爬山干活,晚上回到山下住宿,工期緊張,山上幾百號建設工人等著用水,孫延偉他們一天也不敢休息。
如此艱辛的工作環境,讓孫延偉對智能建造工作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。難得的是,在這樣的環境中,孫延偉和同事精益求精,如期完成所有配電房的組裝、試驗、接電工作,實現全部功能需求,保障機場整體建設順利推進。 神農架紅坪機場
2014年,神農架紅坪機場建成通航,孫延偉在手機上看到新聞播報,興奮地拿給同事看,自豪地說:“這個機場建設也有我們的貢獻啊。”而這套供水供電系統,至今還在機場持續穩定地使用。
盡心竭力打造盛隆精品工程
加入盛隆智能建造第七大隊擔任項目經理以來,孫延偉積極為創業老板服務,盡心竭力打造盛隆精品工程。
2018年,智建七大隊承接某高校新校區的供電項目,由孫延偉負責。供電系統的施工原定3個月工期,但因為前面其他單位承建的土建環節延誤了時間,如果等到土建工作全部完成,留給供電的工期將只有一個半月,可能導致無法如期供電。但新校區9月要啟用,通電是基本要求。
為如期保電,孫延偉提前駐扎項目現場,與各方溝通,采取交叉施工的方式。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給客戶提出土建方面的技術建議,促進土建進度;一方面加快推進交叉施工,搶進度,保工期。
盡管工期緊張,但是他始終堅持高品質要求,全程抓好施工中的每一個環節,做好每一個細節。因為校區有河流穿過,孫延偉發現,土建剛剛完成的配電房毛坯墻壁有滲水的水印,電纜溝也有漫水的情況。面對安全隱患,他全面檢查,與甲方溝通匯報解決方案,通過挖積水坑引流、室內外電纜溝做防水措施,以及加裝除濕機等措施,充分保障項目安全。
兩個多月里,搶工期、保質量,孫延偉通盤考慮項目各方面,統籌協調各方施工,最終成功按原計劃完成送電任務。秋季開學前,校區16棟教學樓和宿舍樓順利通電。盛隆團隊高效的執行力、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加班搶點的敬業精神獲得客戶高度贊賞。
“盛隆是個大平臺、好品牌,個人努力能夠產生很大的價值。在這里,我不給自己設限,不斷突破自我。”孫延偉說,在盛隆已經工作了18年,還有更多的18年,“或許有一天,我還會轉崗去做創業老板,體驗不同崗位,挑戰自我,創造更大價值。”
極目新聞記者 | 龐正
一個好的平臺往往能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,既能引導和啟發個人的認知、格局,促進個人成長、進步,又能為個人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機會。
對于孫延偉來說,盛隆電氣就是這樣一個能夠激發員工積極性、創造力,提供發展機遇的好平臺。
從車間一次線裝配到項目現場智能建造,孫延偉在平臺的支持和個人的努力下,一次次拆掉思維的墻,不斷取得新成績,并向著更大的夢想進發。 打破慣性思維,解決生產難題
孫延偉2006年加入盛隆電氣,進入車間從事一次線裝配工作。在開放、包容的工作氛圍里,他總有一些創新小妙招付諸實踐。
剛入職不久,孫延偉發現當時大家習慣兩個人協作裝配一臺配電柜。他想嘗試獨立完成。他試著先把柜體的側板拆卸下來,沒有了視線盲區,在足夠的操作空間下,一個人完全可以獨自裝配元器件。這樣一來,節省了人工,提高了效率,更重要的是,他明白了生產中不要固化思維。
還有一次,孫延偉裝配一臺動力柜,其中有一個小變壓器怎么都裝不進去。放在上方,用戶接線不方便;放在下方,空間位置不夠。而且,元件板也不夠。重新設計、組裝一臺動力柜,不僅浪費材料,工期也可能趕不及,怎么辦?
望著柜體中間的大立柱,孫延偉萌生一個想法:把立柱往后移8-10cm,前面再加一個小立柱,增加元件板,變壓器就可以掛在側面。這樣,既不影響整體布局,又能實現所有功能需求,還方便用戶接線。
聽起來是個很簡單的提議,但在當時,大家都習慣了立柱在柜體中央,還沒有誰想到可以把立柱挪一挪位置。設計師分析后認為,與推翻重做方案相比,這個改造方案,省時又省材,積極采納了他的建議。最后所有產品如期順利交付。
在生產過程中,孫延偉喜歡思考,創新思維總能有用武之地,這也進一步激發了他開拓創新的動力。
歷經艱辛獲得別樣成就感
2010年,在車間工作4年后,想要突破自我的孫延偉通過競聘來到公司電力工程部,走向項目現場。不再只是負責某個生產環節,很多時候需要與業務經理溝通需求,在項目現場獨當一面,他覺得,“特別能鍛煉人,特別能磨礪人”。
轉崗初期,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2年參與的神農架紅坪機場供水泵站供電項目。
第一次去項目現場,孫延偉和同事早早去車站坐車,因大雪堵車,到達目的地時,已是第二天凌晨。天亮之后,他們兩人背著設備和工具上山。那時,機場還在建設初期,上山沒有公路,只有山道。他們一人分擔120多斤的設備和工具包,拄著拐杖往山上爬。盡管吃了早飯,帶了干糧,但還是沒爬到一半就餓了。
從山腳到山頂一共六級泵站,每個泵站配電房安裝3臺高壓柜、1臺變壓器和2臺低壓柜,他們平均3天完成一個泵站建設。每完成一個泵站,再往上挪一級,山頂最高點海拔2000多米。白天爬山干活,晚上回到山下住宿,工期緊張,山上幾百號建設工人等著用水,孫延偉他們一天也不敢休息。
如此艱辛的工作環境,讓孫延偉對智能建造工作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。難得的是,在這樣的環境中,孫延偉和同事精益求精,如期完成所有配電房的組裝、試驗、接電工作,實現全部功能需求,保障機場整體建設順利推進。 神農架紅坪機場
2014年,神農架紅坪機場建成通航,孫延偉在手機上看到新聞播報,興奮地拿給同事看,自豪地說:“這個機場建設也有我們的貢獻啊。”而這套供水供電系統,至今還在機場持續穩定地使用。
盡心竭力打造盛隆精品工程
加入盛隆智能建造第七大隊擔任項目經理以來,孫延偉積極為創業老板服務,盡心竭力打造盛隆精品工程。
2018年,智建七大隊承接某高校新校區的供電項目,由孫延偉負責。供電系統的施工原定3個月工期,但因為前面其他單位承建的土建環節延誤了時間,如果等到土建工作全部完成,留給供電的工期將只有一個半月,可能導致無法如期供電。但新校區9月要啟用,通電是基本要求。
為如期保電,孫延偉提前駐扎項目現場,與各方溝通,采取交叉施工的方式。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給客戶提出土建方面的技術建議,促進土建進度;一方面加快推進交叉施工,搶進度,保工期。
盡管工期緊張,但是他始終堅持高品質要求,全程抓好施工中的每一個環節,做好每一個細節。因為校區有河流穿過,孫延偉發現,土建剛剛完成的配電房毛坯墻壁有滲水的水印,電纜溝也有漫水的情況。面對安全隱患,他全面檢查,與甲方溝通匯報解決方案,通過挖積水坑引流、室內外電纜溝做防水措施,以及加裝除濕機等措施,充分保障項目安全。
兩個多月里,搶工期、保質量,孫延偉通盤考慮項目各方面,統籌協調各方施工,最終成功按原計劃完成送電任務。秋季開學前,校區16棟教學樓和宿舍樓順利通電。盛隆團隊高效的執行力、扎實的專業能力和加班搶點的敬業精神獲得客戶高度贊賞。
“盛隆是個大平臺、好品牌,個人努力能夠產生很大的價值。在這里,我不給自己設限,不斷突破自我。”孫延偉說,在盛隆已經工作了18年,還有更多的18年,“或許有一天,我還會轉崗去做創業老板,體驗不同崗位,挑戰自我,創造更大價值。”